第四百三十四章:扩军消息抵京!_大明:我,朱棣,开局扬言夺嫡!
热心小说网 > 大明:我,朱棣,开局扬言夺嫡! > 第四百三十四章:扩军消息抵京!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百三十四章:扩军消息抵京!

  “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!”

  ……

  当朱棣从船上下来之际,学社读书人、来迎接的百姓,纷纷下跪参拜。

  嘶!

  叶茂、沈仁身后的福建地方文武官员,转头看到这一幕,忍不住倒吸凉气。

  眼睛瞬间瞪大。

  沈仁往后面看了眼,心神震荡,暗道:‘若是王爷要带着福建,从朝廷脱离,恐怕也未必不可行!’

  他知道王爷在福建的声望很高。

  但没想到这么高!

  要知道,按照朝廷规矩。

  藩王是没有资格让读书人跪拜的。

  可瞧瞧眼前一幕。

  这恰恰证明,福建上上下下,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被王爷折服。

  那些仇视王爷的,如今也只敢藏在家里,小声暗骂几句。

  ……

  沈仁一边想着,一边和叶茂,领着文武两班快步迎上去。

  朱棣和众人寒暄几句,让远处跪拜的读书人、百姓起身后,踩了踩脚下碎石子路,指着笑问:“这条石子路是今年铺设的?”

  他回朝时,还没有。

  叶茂含笑点头,“今年,臣派人去鸡笼屿请匠人来福建,帮福建建了几座水锤坊,动员百姓在农闲时,修建了这条从闵安镇码头,通过闽县、福州……最终直达建安的石子路……”

  朱棣微微挑眉。

  这工程量可不小!

  鸡笼屿兵工厂,为了提升火炮、火铳制作速度,发明了水锤锻铁法。

  因地制宜,利用了鸡笼河的水力。

  也算是一门新技术。

  可即便沈仁在福建建设水锤坊。

  修这样一条石子路。

  所需石头以及人力物力,也十分庞大。

  “百姓没有被你搞的怨声载道吧?不要为了陛下南巡,给我脸上贴金,搞的百姓民怨沸腾。”

  闻言,叶茂等人瞬间笑了。

  沈仁替叶茂说道:“王爷,你看看这些百姓有没有怨言?”

  “这条路,不但沿途百姓纷纷支持,商贾豪强也出钱出粮支持,从闽县到建安这条道路,现在已经被咱们福建人称之为黄金路,这条路,几乎承担着整个福建,将近七成海贸货品转运……”

  朱棣耐心听着,渐渐明白。

  这条路的运输量十分庞大。

  而经常下雨泥泞,以及冲刷出的沟坎,严重影响货品转运闽县码头。

  百姓、商贾因此都有损失。

  所以,当叶茂提出要修一条,不惧雨水冲刷的石子路时。

  无论是百姓,还是商贾都积极响应。

  百姓出力。

  商贾豪强出钱出粮。

  ……

  朱棣放心了,笑道:“我们先去闽县,边走边说。”

  一路上,朱棣骑马观察。

  闽县的变化很大。

  闵安镇变化更大。

  叶茂介绍,仅仅一个闵安镇,如今就有二十万人!

  依托闵安镇的码头为生。

  临近中午。

  抵达闽县。

  叶茂带朱棣来到闽县县学。

  朱棣更是感受到,闽县的财大气粗!

  新建的县学,使用了红砖瓦顶,占地面积,都超过了金陵府学!

  叶茂见朱棣惊讶,笑道:“王爷,这是徐县令离开时就设计好的规划,当时,徐县令就预想到,未来咱们闽县的人口一定会膨胀,随着百姓富裕,会有越来越多百姓子弟读书……”

  “徐县令的预测完全正确,如今,闽县人口规模已经突破五十万,是咱们福建第一大县,比布政使所在地福州人口数量都多,闽县依托闵安镇码头,更是富得流油,闽县新任县令,也就是原来的县丞,决定拿出一部分归属县府的财税节余,支持闽县县学,闽县县学彻底放弃盈利目的……”

  朱棣点点头。

  其实,县府的县学,在很多地方,就是官府的小金库。

  闽县现在富了。

  继任县令愿意这样做是好事。

  不给孩子们花在读书上。

  这笔钱,也会被地方官员吃喝贪墨掉。

  何况,他这次回来,主要是接收今年的财税。

  至于大明境内,乃至福建,将来如何发展,他不想掺和。

  也不会发表任何意见了。

  “今年的财税收入是多少”

  叶茂笑笑,‘王爷总算问及此事了!’

  按捺着激动,汇报道:“禀王爷,今年在养殖、玉米秸秆酿酒、经济树木方面,进行精细化发展,取得的成效很大,像咱们福建玉米秸秆酿造的酒、红枣制作的糕点等等,已经推到邻近的江浙、江西、广西等地,售卖的极好,有钱人喜欢咱们福建产枣糕、普通百姓喜欢喝咱们福建玉米秸秆酿造的低价美酒……”

  “今年福建税赋,总计两百八十万两!”

  他已经派出右布政使回朝汇报了。

  能预测,这个数字,对朝堂的震动!

  去岁两百万两。

  今年两百八十万两。

  在去岁基础上,增加四成!

  放眼当今天下,也只有王爷指导建设的福建,才能保持如此高增长!

  他有信心。

  今年福建就能挤入全国各省前三!

  能稳压福建的。

  恐怕也只有年年排第一的江浙和万年老二直隶了。

  大明精英层敌视、排斥王爷。

  他就用数字,狠狠抽这些人的脸!

  朱棣缓缓回神,沉默片刻,转身看着众人,“这份成功来之不易,我带走两百五十万两,剩下的三十万两,用于扶持福建境内,那些环境恶劣的村庄、土司部落吧,至少要把路修通,他们产出的货品可以更容易运出来,土司部落,也更容易和我们进行交流,促进彼此迅速融合……”

  他原本准备一锅端的。

  可这笔钱太多了。

  这也是福建百姓创造的财富。

  这笔钱父皇给了他,他想如何用,朝廷那些人,已经没有资格指手画脚了。

  他帮了福建百姓。

  福建百姓也成就了他。

  临走时,最后为他们做一件事吧。

  朱棣见沈仁和福建官员要感谢他,摆手制止,“这件事,你们不用宣扬,低调把事情做了就行。”

  众人看着朱棣。

  明白朱棣的想法和顾虑。

  眼中为朱棣遗憾的神色一闪而逝。

  他们福建官员,无论当初多么抵触这位王爷。

  无论这些年,是清廉,还是吃拿卡要。

  大家伙儿心里其实都挺佩服这位的。

  他们身处其中,亲眼见证了福建,一日比一日繁荣富裕!

  纵观中原数千年历史。

  只有这位王爷,缔造了这样的奇迹!

  可现在,这位王爷却被逼的离开大明。

  朱棣见众人情绪有些低落,笑道:“诸位,我们一起共事也三四年了,陛下南巡后,我就不会再踏足福建了,有些话,几年前刚来福建时,就想与诸位推心置腹,陛下南巡时,也不方便,趁着今天的机会就说说……”

  所有人全都精神一震。

  这位说的话,他们愿意听!

  “福建的一切变化,你们参与了、见证了,在推动福建变革时,我对诸位不信任,所以,很多事情做法是一刀切,或者以宏观引导的方式,避免诸位插手,从而利用权力上下其手……”

  ……

  “咱们大明官员俸禄的确不高,那是因为,咱们大明整体底子还太单薄了,你们很多人都没见过我父皇,以为他是皇帝,一定极尽享受,我可以告诉诸位,我父皇,吃顿红烧狮子头,都香的不得了……”

  老头子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缺点。

  不算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。

  但老头子绝不是一个,耗费民脂民膏,贪图享乐的人。

  这些年,他都看在眼里。

  “未来,随着百姓富裕,朝廷国库充盈,朝廷肯定会逐步提高各级官员俸禄。”

  ……

  “你们有人出身各地士绅家族,本身就不缺钱,有人在我来之前,肯定也没少捞钱,我提及此事,并非想追究诸位……”

  若真杀贪官。

  全杀了肯定有冤枉的。

  但让大明的官员排队,间隔一人枪毙一个。

  肯定有漏网的。

  “你们是福建成果的见证者、亲历者,参与者,随着福建乡土村社、雇工身股制建成,是不是感觉,上下其手的空间越来越小了?”

  百官讪笑。

  有人心虚低头。

  “在福建的建设中,你们是有功劳的,未来,你们会因功离开福建,去其他地方为官,我发自内心希望诸位收手,你们已经不缺钱了,而且,再不收手,迟早有一天会因此断送自己、家人、家族的前途命运,去了其他地方,把清廉和福建模式带出去,为自己曾今的错误行为,将功补过,现在改,还不晚。”

  话罢,朱棣丢下一群沉思百官,转身继续往县学里面走去。

  他这也是聊胜于无罢了。

  若是有一两个转变。

  对于百姓来说,都是福祉。

  就好像叶茂。

  叶茂若是不改变,就没有福建百姓,这些年的福祉。

  至于如何杜绝大明内部的贪腐问题。

  那是大哥和父皇的事情。

  若非对福建有感情。

  他都不会说这番话。

  百官驻足原地,怔怔出神思考。

  ……

  朱棣为了表明和大明的切割。

  此番回来,连闽县府衙都没去。

  在县学内用过午膳,就去了叶茂为他准备的临时书房短暂休息。

  午后。

  咚咚咚……

  叶茂敲响书房门,“王爷,外面已经准备好了……”

  吱呀!

  房门打开。

  朱棣走了出来,笑道:“那就走吧,去和这些学社读书人说说话,明天我就回去。”

  他此番来,对福建各地学社探讨提出的一些问题很感兴趣。

  比如,到底是什么限制了人口增加。

  他希望,大明人口能实现爆发式增长。

  如此,大明承载不了。

  他才能带着多余的人口,冲向深蓝!

  抢占那些无主之土!

  “王爷,沈将军有些话想与王爷单独谈谈。”

  朱棣回神,看了眼叶茂,含笑点头。

  朱棣来到县学,专门为集中讲学修建的广场时,广场已经坐满了读书人。

  密密麻麻,人头攒动,至少有上千人!

  “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!”

  朱棣现身瞬间,山呼千岁声响起。

  一个个身穿儒衫的读书人,以弟子之礼,向朱棣行礼。

  朱棣笑着压了压手,等一众读书人重新落坐后,朱棣随同叶茂走上讲学台。

  百官已经在讲学台两侧坐着等待了。

  朱棣落座后,含笑环视下面读书人,“你们这段时间探讨争论的内容,我已经知晓了,你们谁想问,都可以随意发言。”

  “王爷!”

  一名读书人迫不及待起身,“学生想知道,到底是粮食产量制约了人口增长,还是历朝历代不合理的税制,制约了人口增长,亦或是,两个因素都有,哪个因素更重要。”

  “王爷,学生想知道,朝廷能不能转变税收主体,百姓很苦,农业为主体的税法,对百姓太不公平了……”

  ……

  一个个读书人起身,讲述各自的问题。

  朱棣耐心倾听。

  等众人讲完后,笑道:“其实,你们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,一个是人口增长和税法亦或是粮食产量的问题,一个是税法主体,到底以农业税为主体,还是商税为主体。”

  叶茂站在朱棣身边,亲自把朱棣总结的两个问题写在一块立在木架子的黑板上。

  百官也全都眼巴巴看着朱棣。

  朱棣起身,指着第一个问题,“人口增长问题,我认为两个因素都有关系,不过,我认为,历朝历代施行的人丁税对人口增长制约更大……”

  几千年王朝史中。

  人口只在明清两代实现了跃进式突破。

 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,取消人丁税后。

  大明人口,实现了高速增长,突破至九千万数量级。

  清朝雍正,实行了比张居正更为彻底的一条鞭法,到清末,中原人口达到四万万之巨!

  人丁税让百姓不敢生。

  而这两个朝代,尤其是清朝雍正彻底的一条鞭法,取消人丁税后。

  百姓敢多生。

  多生后,百姓玩命垦荒。

  耕地面积也在这两个朝代实现了数量级的跃迁。

  “咱们福建的粮食产量翻倍,可人口增长却十分不明显,就证明,制约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,并不是粮食,各种以人丁为基础繁重的税法,才使百姓不敢生养太多孩子。”

  “王爷,那如何改变呢?”有读书人举手大声询问。

  朱棣略作沉吟,琢磨后,还是决定说了,“取消人丁税,今后的税赋,以天下人,无论百姓还是士绅,占有的资产收税、比如店铺、田地……”

  众人顿时哗然。

  以资产收税!

  也就意味着,士绅家的土地也要收税!

  “王爷燕藩治下,将来就要这样做吗?”

  “对!”

  在他的设想中。

  未来就没有所谓的农业为主体的税赋。

  乡土村社都是小型经济体。

  以资产制定税种,辅以商税,完全能满足燕藩政权财政支出。

  ……

  这一天,朱棣和福建学社读书人讨论了很多。

  当天,隐藏在学社读书人中的锦衣卫密探,就把朱棣讨论的内容,快马加鞭送往金陵。

  朱棣对此并不意外。

  在福建短暂停留一日后。

  便带着两百五十万两银子,启程回东番。

  ……

  十日后。

  金陵。

  “听说了吗,福建右布政使回来了。”

  “福建今年税赋总额,高达两百八十万两!所有行省中,排名第三!”

  “是不是过几年,就会超过咱们直隶?”

  “有可能,今年咱们直隶税赋是三百七十万两!”

  ……

  福建税赋总额已经传开。

  百姓震惊议论。

  雇工身股制、乡土村社、朱棣,一时间又一次在金陵城内尘嚣喧上。

  皇宫。

  午朝即将开始。

  百官在殿内等着朱元璋,小声议论。

  “两百八十万两啊!全都给朱四郎了!”

  “明年若是福建再按照这个速度增长,就极有可能超过直隶!”

  “福建到底多么富裕?陛下南巡时,倒要看看!”

  “还是想想两百八十万两,朱四郎能干出什么大事吧!”

  ……

  “陛下驾到!”

  唱喝声响起瞬间,百官息声。

  朱元璋出现。

  山呼万岁,简单君臣礼毕后,朱元璋含笑看向百官,“福建税赋总额的消息,你们都听说了吧,用不了几年,恐怕福建就会超过直隶,福建以前可是一个垫底行省……”

  百官如同吃了苍蝇难受。

  皇帝一句不提朱四郎。

  可仿佛,句句都在提!

  “陛下,臣蒋瓛有急报求见陛下!”

  就在朱元璋还在刺激百官之际,殿外,传来蒋瓛急促声。

  群臣纷纷转头。

  朱元璋停顿,“进!”

  蒋瓛步履匆匆入内,行礼后,高举信报大声道:“陛下,东番传回消息,燕王治下,研制出一种一丈长,重两千市斤的巨型岸防炮……”

  ……

  “燕王已经启动大扩军,大规模扩军,陆军要扩充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、第五,四个混成协……”

  朱标听闻这个消息,都不由惊讶转身看向蒋瓛。

  百官更是哗然。

  “四个混成协,燕藩一个混成协六千多人吧?”

  “五个混成协,再加陆军第一镇,兵力将近五万了!”

  “燕王想干什么!”

  ……

  “肃静!”太监在朱元璋眼神示意下,发出的呵斥声,令百官瞬间息声。

  朱元璋看着百官不安神色,暗暗冷哼一声,询问:“知不知道,老四扩军要做什么?”

  “陛下,锦衣卫汇报,燕王要在陛下南巡时,请朝中诸位大人,观摩燕藩灭吕宋……”

  明天就开始南巡情节,这是最后一章过渡。

  求月票、推荐票、追订、全订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rx96.com。热心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rx96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